2025年10月26日星期日

以重陽節為題材的中國古詩畫

每逢重陽節到臨,
就會想起小學時教科書課程內有
王維十七歲時創作的一首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佳節,思親懷鄉,
小學讀詩時,完全沒有這種情懷,
只記得書內故事述說,
重陽節登山是為了避災避難,
後來登山成為民間習俗。

近年學畫,
知道王維詩書畫皆優,
在中國藝術史中是開創級人物,
被尊為“南宗畫”或“文人畫”的始祖。
他改變了早期繪畫的宗教色彩,
將詩、書、畫結合起來,
用筆簡練奔放,強調水墨的表現力,
自然清淡的境界,
開創了中國繪畫的新方向。

宋代的蘇軾在品評王維的詩時,曾說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他的詩畫對後世影響深遠。

就以石濤為例,
他就根據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繪畫了《王摩詰詩意圖》,
還將整首詩寫進畫內。


石濤 -《王摩詰詩意圖》

2025年10月17日星期五

唐景森的雕塑藝術

唐景森(1940-2008)是香港本地的雕塑家,
自幼喜愛藝術 。
他31歲開始學習雕塑,師從張義。
他的作品以木雕為主,
主題多為人體、果實和植物,
造型簡潔,線條流暢,
著重表現人體結構和自然形態之美。
唐景森曾任香港視覺藝術協會會長,
並獲得多個藝術獎項。

香港藝術館曾舉辦“誘惑觸覺——唐景森的藝術”展覽,
展出其23組作品,
以回顧他在雕塑藝術的創作成果。
他的作品如《姿勢》、《良禽》和《空》等,
都展現了他對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


《 誘惑觸覺 唐景森的藝術
Tempting Touch the Art of Tong King-sum 》
香港藝術館編製(2014)

、、、) 

令人想觸摸的彫塑。











2025年10月13日星期一

畫展現場 - 演變的時代(平面水墨篇)」展覽 (2025)

根據主辦者的資料, 
這個「演變的時代 (平面水墨篇)」展覽是
保育香港新水墨四期計劃中的首期,
系統梳理及研究1990年代以來香港水墨藝術家在紙本、
絹本等二維媒介上的探索與創新。



觀賞這個研究式的展覽,一定要收藏這個畫展的場刊:


書內收錄了所有展品的畫家資料,
作品圖像及畫家創作自述。
此外,書內收錄了多篇文章記錄及
探究香港新水墨的發展及
整理香港水墨藝術的歷史脈絡,很有參考價值。

————————

還有,畫展展出了郭漢深的兩幅創作真跡,
難得有此機會觀賞!
對筆者而言,它們是這個畫展內的彩蛋。

延伸觀賞: 《水墨禪心-郭漢深水墨作品集》(2016)


呂壽琨在1960-1970年代的兩個畫展


香港大會堂低座與酒樓之間的

樓梯旁的一大幅牆壁上,

貼上一幅放大了的水墨畫,很是壯觀。


 於網上搜尋,得知這幅畫是呂壽琨 (1919-1975

1965年創作的水墨畫 《維多利亞灣》

(水墨設色紙本  56.8x120.7cm)。


這幅水墨仍很具象,

但已加入很多水墨實驗,

圖像已與傳統水墨有很大分別。

之後呂壽琨的水墨畫開始嘗試抽象,

並創作了他的禪畫。


網上搜尋,呂壽琨在1960-1970年代間,

在香港美術館舉辦了兩個畫展:


1. 一個畫展是在1965年舉辦的個人展覽





2. 另一個是於1970年舉辦的香港藝術家四人展覽





(source:eh1970.0009_03.pdf


這兩個畫展,正好記錄了呂壽琨
傳統風景畫及實驗水墨畫
逐漸嘗試創作禪畫的轉接。


2025年10月10日星期五

畫展現場 - 中國嘉德香港2025秋拍(2025)



預展看見李繼開的《骨笛》, 很是喜愛。

李繼開近年的畫作愛以「少年」為主角,
描繪童年時光的生活日常或天馬行空的想象,
反映其對生活的所思所感。
視覺上簡單平淡,
但親切感人。


2025年10月7日星期二

水墨幾筆: 人月兩圓中秋節(15cm x15cm) (2025)



——————————




水墨幾筆: 人月兩圓中秋節(15cm x15cm) (2025) 

風球卸下,

天氣清朗,

一輪圓月明亮

萬家燈火璀璨

中秋節快樂。


2025年9月26日星期五

水墨幾筆:雨後山沉(15cm x15cm) (2025)



——————————




 水墨幾筆:雨後山沉(15cm x15cm) (2025)


雨後黃昏,

萬物低吟,

山色愈加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