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星期日

以重陽節為題材的中國古詩畫

每逢重陽節到臨,
就會想起小學時教科書課程內有
王維十七歲時創作的一首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佳節,思親懷鄉,
小學讀詩時,完全沒有這種情懷,
只記得書內故事述說,
重陽節登山是為了避災避難,
後來登山成為民間習俗。

近年學畫,
知道王維詩書畫皆優,
在中國藝術史中是開創級人物,
被尊為“南宗畫”或“文人畫”的始祖。
他改變了早期繪畫的宗教色彩,
將詩、書、畫結合起來,
用筆簡練奔放,強調水墨的表現力,
自然清淡的境界,
開創了中國繪畫的新方向。

宋代的蘇軾在品評王維的詩時,曾說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他的詩畫對後世影響深遠。

就以石濤為例,
他就根據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繪畫了《王摩詰詩意圖》,
還將整首詩寫進畫內。


石濤 -《王摩詰詩意圖》

2025年10月17日星期五

唐景森的雕塑藝術

唐景森(1940-2008)是香港本地的雕塑家,
自幼喜愛藝術 。
他31歲開始學習雕塑,師從張義。
他的作品以木雕為主,
主題多為人體、果實和植物,
造型簡潔,線條流暢,
著重表現人體結構和自然形態之美。
唐景森曾任香港視覺藝術協會會長,
並獲得多個藝術獎項。

香港藝術館曾舉辦“誘惑觸覺——唐景森的藝術”展覽,
展出其23組作品,
以回顧他在雕塑藝術的創作成果。
他的作品如《姿勢》、《良禽》和《空》等,
都展現了他對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


《 誘惑觸覺 唐景森的藝術
Tempting Touch the Art of Tong King-sum 》
香港藝術館編製(2014)

、、、) 

令人想觸摸的彫塑。











2025年10月13日星期一

畫展現場 - 演變的時代(平面水墨篇)」展覽 (2025)

根據主辦者的資料, 
這個「演變的時代 (平面水墨篇)」展覽是
保育香港新水墨四期計劃中的首期,
系統梳理及研究1990年代以來香港水墨藝術家在紙本、
絹本等二維媒介上的探索與創新。



觀賞這個研究式的展覽,一定要收藏這個畫展的場刊:


書內收錄了所有展品的畫家資料,
作品圖像及畫家創作自述。
此外,書內收錄了多篇文章記錄及
探究香港新水墨的發展及
整理香港水墨藝術的歷史脈絡,很有參考價值。

————————

還有,畫展展出了郭漢深的兩幅創作真跡,
難得有此機會觀賞!
對筆者而言,它們是這個畫展內的彩蛋。

延伸觀賞: 《水墨禪心-郭漢深水墨作品集》(2016)


呂壽琨在1960-1970年代的兩個畫展


香港大會堂低座與酒樓之間的

樓梯旁的一大幅牆壁上,

貼上一幅放大了的水墨畫,很是壯觀。


 於網上搜尋,得知這幅畫是呂壽琨 (1919-1975

1965年創作的水墨畫 《維多利亞灣》

(水墨設色紙本  56.8x120.7cm)。


這幅水墨仍很具象,

但已加入很多水墨實驗,

圖像已與傳統水墨有很大分別。

之後呂壽琨的水墨畫開始嘗試抽象,

並創作了他的禪畫。


網上搜尋,呂壽琨在1960-1970年代間,

在香港美術館舉辦了兩個畫展:


1. 一個畫展是在1965年舉辦的個人展覽





2. 另一個是於1970年舉辦的香港藝術家四人展覽





(source:eh1970.0009_03.pdf


這兩個畫展,正好記錄了呂壽琨
傳統風景畫及實驗水墨畫
逐漸嘗試創作禪畫的轉接。


2025年10月10日星期五

畫展現場 - 中國嘉德香港2025秋拍(2025)



預展看見李繼開的《骨笛》, 很是喜愛。

李繼開近年的畫作愛以「少年」為主角,
描繪童年時光的生活日常或天馬行空的想象,
反映其對生活的所思所感。
視覺上簡單平淡,
但親切感人。


2025年10月7日星期二

水墨幾筆: 人月兩圓中秋節(15cm x15cm) (2025)



——————————




水墨幾筆: 人月兩圓中秋節(15cm x15cm) (2025) 

風球卸下,

天氣清朗,

一輪圓月明亮

萬家燈火璀璨

中秋節快樂。


2025年9月26日星期五

水墨幾筆:雨後山沉(15cm x15cm) (2025)



——————————




 水墨幾筆:雨後山沉(15cm x15cm) (2025)


雨後黃昏,

萬物低吟,

山色愈加深沉。

2025年9月22日星期一

水墨幾筆:準備大風雨的秋夕天空(15cm x15cm) (2025)



準備大風雨的秋夕天空(15cm x15cm) (2025)


天文台預測大風雨日的前夕,
色的天空婉約而溫文。

休息多一天,
明天它就會變臉發脾氣。

2025年9月20日星期六

《押在當舖裡的香港故事》徐振邦著(2025)


整本書一個主題,講香港的當舖,非常詳盡。

此書對我來說有彩蛋:
全書除了文字,有很多相片和插圖。
書的最後一章收集了很多
1950年代至1980年代與當舖有關的舊漫畫,
對喜歡漫畫的筆者是一大驚喜,
勾起我很多童年讀報紙漫畫的回憶。







2025年9月17日星期三

水墨幾筆:黎明時與我常在的兩家燈火(15cm x15cm) (2025)





——————————


水墨幾筆:黎明時與我常在的兩家燈火(15cm x15cm) (2025)


習慣早起。
天多未亮。
窗外有兩家燈火,
與我常在。

2025年9月11日星期四

香港維港風景(2025年9月10日)

在2025年9月10日(星期三) 
到香港藝術館看展覽。

在一個展覽看到呂壽琨在1954年繪畫的
香港維港風景水墨畫。



呂壽琨(1919 – 1975)
香港風景
1954
水墨設色紙本橫幅
24 x 58.5厘米
樂窠藏品

——————

由香港藝術館外望。
2025年的香港維港風景,
是這樣的:


2025年8月15日星期五

書中有畫- 《東京輓歌》安西水丸 繪著(2023 中文版)



安西水丸(1942-2014) 年青時期也畫過漫畫 ,
他於《月刊漫畫GARO》(1980年初前後)
發表了一系列以每篇十六頁為一單位的漫畫作品。

2023年出版社將這系列作品結集為
兩本漫畫書《青之時代》與《東京輓歌》。
出版社將作品描述為安西水丸自傳體長篇漫畫。
内容從孩子、少年或青年的視角,
觀察他們遇見過很多人的
破碎生活及破爛人生的故事。

這些故事,應該包含很多安西水丸自己的
青春時期真實的生活紀錄,
多是很哀傷的故事。



2025年8月13日星期三

書中有畫- 《畫妖怪的我》(2019)




這是日本鬼怪漫畫之父水木茂(1922-2015)的自傳。 
水木茂成長於戰亂時期,
生活極為貧困, 窮到貼地。
他從小喜歡妖怪,人人都笑他又傻又怪。 
但最後他靠著畫妖怪漫畫擺脫了貧窮。
 因此,他常常鼓勵讀者要
固執地堅持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2025年8月10日星期日

書件有畫 -《回到1971 香港小學生日記》 盧子英著 (2024)





本書作者根據自己在1971年夏天,
讀小學五年級時開始每天記錄的
超過100天日記(包括基本行事記錄、連載漫畫等),
延伸撰寫更多與日記內容相關的生活文字資料,
並配以大量珍貴圖片,
生動描述了七十年代初期的
漫畫、玩具、錄影、電影及電視等普及文化資訊,
內容資料豐富且趣味十足。



2025年8月8日星期五

書件有畫 -《如是我也:獅山問道五十載》呂豐雅著




此書可視之為作者的自傳。
又因作者在其人生中積極参與視藝工作及創作,
所以通道作者的生活紀錄,
可看到香港於1960年代至2020年代的視藝發展歷史的
一個側面。


個側面。

2025年7月18日星期五

書中有畫 - 《跟魯迅評圖品畫(中國卷)》彭國梁/楊里昂 編著 (2004)


本書收錄了很多魯迅對中國畫的泛論、
對特定畫家和作品的評介。
魯迅涉獵的傳統美術十分廣泛,
並積極收集古代美術資料、民間年畫、連環圖畫、
小說繡像及各類古代及魯迅同代民初版畫。
他與鄭振鐸聯手自費翻印古代版畫精品的工作。

因此此書有很多相關的資料和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