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1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64 - 群展的布展



最近參與一個群展,
主辦者要求參展者各自負責為自己的作品布展。
參展者各有安排,
有些自己一腳踢;
有些找家人朋友協助;
有些請專業布展人員提供服務。
展後檢討,
很多參展者都希望主辦者可為所有參展者,
僱用專業布展公司為全場的展品提供裝拆服務。
今次參展者各自採用不同的方法去布展,
但因未能達到統一的要求,
雖能完成所有工序,
展示的安排和效果卻不理想。

事實上很多參展者的作品的面積及體積越來越大,
作品的重量也越來越重,
裝拆上感到困難,
並且有一定的危險,
尤其是有些人要爬梯上落,
很容易跌倒跌傷。 

事實上,
很多參展者在創作時都有考慮布展的難度,
在創作上有所遷就,
採用較易裝拆的形式以易於布展。
若主辦者能提供所有布展的安排,
參展者在創作形式上可能有更大的空間發揮。

有參展者打趣說,
如果主辦者能提供現場布展的安排,
他就有可能創作“更大件”的作品。
如是者,
這很可能幫助很多參展者釋放他們的更多創作潛能。

2024年5月26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63 - 創新與承傳



修讀過幾個藝術創作短期課程。
課程傳授創作的實踐路徑主要分兩大方向:

一個大方向是創作要完全創新,
要創作與人不同,有個人作風的作品。
在這個要求下,
作品不要與其他前人的作品相似
(作品被相似另當別論);

另一個大方向是創作要全盤承傳前人的
作品的技巧和風格。
否則不能成為前人畫派的承傳人。
在這個要求下,
作品要盡得前人的創作精髓。
作品要與前人的作品相似是作為承傳人的基本要求。

當然,上述的兩一大方向是追求作品內容的極致境界,
是藝術修練的目標。在這兩大方向以外,有達致不同目標的方向,
不同人可以就著自己的才情性格去選擇。

就個人體會,縱觀絕大部份的成功畫家的作品,
無論他們選擇那一種方向的創作路徑,
都有共通的成功要素:
要求創新的方向路上其實也要建基在不少文化藝術等承傳上;
要求承傳方向的路上也需要包含不少邁前的藝術上的創新。

可以說,無論修讀何種方向的課程,
在學習的要求上, 
創新與承傳都是缺一不可的。

畫展現場: 「拾維筆報」(A Test of Time)水墨展 (2024)






「拾維筆報」(A Test of Time)展出
二十五位香港藝術家的作品,
作品以畫作、裝置、雕塑等不同的
藝術形式表現畫展主題。
代表了香港水墨於當代藝術下的其中一些面貌。

以下是部份展品:





2024年5月22日星期三

畫展現場 -【墨色五月】(2024)









展覽以“色+墨”為主題:


“【墨色五月】展中五位藝術家們圍繞著墨色+色彩,
探索水墨繪畫在色彩領域中拓展的空間。


中國古代很早就發展出與陰陽五行對應的
青、赤、黃、白、黑五色譜系。
傳統繪畫歷史中產生了
色彩繽紛的重彩人物畫和金碧輝煌的青綠山水畫,
唐代達到高峰。
宋代以後,以禪入畫,追求淡逸雅趣,
並且認為 “墨” 並不等於 “黑”,
而且即使只用單一的墨色,
也可以根據含有水的不同比例,
產生焦、濃、重、淡、清的水墨色度變化。
墨分五色能夠完美的表現情感與色彩豐富的物象,
將傳統色彩表現體系發展到另一極致。


近代和現代科學發展,
牛頓 (Isaac Newton, 1643-1727) 讓陽光通過三棱鏡後,
發現了光的色環。
接著德國的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以精神層面和藝術觀念提出六等分色環。
科學與文化巨人在光學物理和視知覺建立了
精確的模型來描述色彩本質和新的色譜。
十九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
歐洲藝術家對色彩的探索產生了
印象派、點彩派、野獸派等藝術運動。
在包豪斯任教的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 、
伊登(Johannes Itten,1888-1967) 、
亞伯斯(Josef Albers, 1888-1976)
分別對色彩的象徵性和音樂性、
色彩補色對比的十二色相環,
以及色彩互動方面作深入研究,
影響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後的抽象表現主義大色域畫派及
光效應 (OP Art) 藝術流派。


時代的發展,工業文明不斷地創造出新的物材色澤,
人們生活在與農耕文明不同的物象環境中。
科學與工業化的進步豐富了人類對色彩的進一步的感知,
推動藝術家們用新的色彩譜系和新的表現方式進行創作。


【墨色五月】的水墨藝術家們積極探索
在傳統墨色中融合當代色彩體驗,
同時他們認為藝術家對色彩的體驗和運用
也是一種主觀的經驗,
他們追求個性化的藝術風格,
在墨+色的方向中拓展水墨藝術新的表現力。


康雁屏 運用墨色與大塊面色彩結合,
以抽象化的方法營造山水意象,
創造出她個人藝術風格。
她的色彩層次分明,
層層疊加或部分染化。
她的色彩與墨色變化清晰而豐富,
畫面感明快簡潔,起落大度有力。


樹林是 吳珮華 的繪畫主題。
她運用淡怡的單色調,
以「留白」呈現樹的造形,
形成了她獨特的藝術風格。
她的畫面質感細膩與豐富,塑形精緻。
她在不同的作品畫面中採用的色彩調性,
微妙地表現出她情感深處的靜謐和無限詩意。


張綺娜 近期的“龍胆紫系列”作品,
大胆採用常規繪畫顏料色譜之外的醫學藥水材料,
這種藥水具有強烈張力的色彩,
恰當地表現城市與自然緊張的關係,
反映出畫家內心的呼喚:
恢復原來人與自然合諧之境地。


游梅珍 在水墨繪畫中運用不同的顏色,
分別象徵著豐富的情感,
以此創作出具有生命的感性山水。
她的繪畫色彩細膩溫馨,
個性化的新方式傳承水墨藝術精神。


麥俊鵬 以現代色彩探索文人意境,
他將傳統青綠山水,
轉換以金屬色、熒光及夜光顏色的當代演繹,
創造出如夢如幻的超現實奇境,
開拓水墨重彩的新色域。


參與 《墨色五月》的五位藝術們是香港水墨的新一代。
他們傳承香港現代水墨運動前輩藝術家們的
創新變革精神,
在墨+色的領域深入探索,
進行創新實驗。
他們的新作於 5 月 20 日在香港藝穗會開幕,
向公衆展出。
他們的努力讓香港現代水墨的革新持續演進。


王純杰
策展人”

2024年5月20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62 - 藝術外遊


近這一兩年,
很多香港的藝創人都安排在香港以外的地區
舉辦或合辦藝術展覽。

其實香港藝創人到外地辦展經常有,
但近來特別多。

到外地辦展的其中一個好處是擴闊觀眾群;
另外更可建立更廣大的藝術社交圈子。
又可親身觀摩外地藝術發展狀況,有效交流。

最近有畫友組織外地觀藝團,
才發覺旅行證已過期,
要盡快申請續期,有機會可多作外遊。


2024年5月18日星期六

書寫自然 - 一木眾林(11) - 風起了!(2024年5月)


書寫自然 - 一木眾林(11) - 風起了!
(2024年5月 水墨設色紙本 67 x 68 cm)

風起了!
有幾株樹木覺察了,
奮力揚起一些種子,
希望它們能隨風飄動,
被送到很遠很遠的,
更適合它們生長的土地。


2024年5月17日星期五

書中有畫 - 《美力覺醒》趙孝萱 著



本書的副題如此形容書的內容:
“在生活日常中培養眼力,一窺藝術世界的堂奧”。

作者除了有豐富的文學及藝術研究學歷外,
亦有豐富的實務經驗,
她參與過藝術團裡各種工作:
從畫廊、藝博會、拍賣行、
策展藝評、藝術基金、學術項目到雜誌專欄。
由她去介紹藝術世界的運作及狀况,很有現場感。

作者在此書的最終章總結
“美力覺醒”:藝術可以帶給讀者這些東西: 

1.生活品味/品味生活
2.生命情感/感性生命
3.自由精神/靈性自由
4.打破慣性/激發創造

2024年5月14日星期二

書中有畫 - 《藝術真的無用嗎?》三浦俊彥 郷和貴 著



藝術到底有什麼用?

此書提出了藝術有以下用處

1,藝術是一種修養。

2,藝術是一種“刺激材料”。

3, 藝術是“真正的人生”。


書很易讀,內容豐富。


2024年5月9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61 - 藝術三月2024






今年香港用「藝術三月2024」這個品牌,
推廣在香港3月份集中舉行的多項藝文活動。
這些節目包括演藝文創,影視娛樂,時尚潮流等不同節目,
幾乎填滿了3月份的所有日子,
節目多到應接不暇。


就視覺藝術節目而言,
兩大國際藝術展覽Art Basel及Art Central的
展覽日期,大部分重疊。
Art Basel 2024的開放日期
由3月28日(週四)至3月30日(週六);
而Art Central 的開放日期
由3月28日(週四)至3月31日(週日)。


此外,很多政府及私人的
藝術展館丶藝術團體丶畫廊丶畫會及工作室等
為了響應這個「藝術三月2024」,
也安排了很多展覽及創藝活動。
但他們安排的節目及活動的日子,
大部分都在3月最後的兩個星期舉行,
又與Art Basel及Art Central的
展覽日期,大部分重疊。
如此安排,其中一個原因可能為這段期間,
烘托出節目豐富,熱鬧繽紛的氣氛,
覺得這樣安排會帶旺人流。 


但就個人而言,
我只能參與或參觀其中的絕小部分活動和展覽。
我想如果它們能將節目分散在三月份內不同的時段舉行
我就可以參與或參觀多一些活動和展覽。


但如果”藝術三月2024”也要用作
吸引遊客的大型節目,
上述緊逼的安排,
可能是一種策略,
因為一般遊客只會留在香港三兩天,
他們最想在這三兩天內可以參與很多很多節目和活動!

2024年5月6日星期一

畫展現場 - 《象外經心 : 馮鍾睿60年繪畫》(2024)




 這是一個展示活躍於美國加州的一個華人畫家馮鍾睿
的六十年的創作軌跡的畫展。

展覽的場刊這樣介紹馮鍾睿:

藝術家馮鍾睿的創作夙負盛名。
二十世紀晚期至二十一世紀初,
馮氏以中國傳統為基礎的作品
於美國加州藝壇獨樹一幟,
其畫風及作畫方式多元豐碩,
展現出他對融合中西藝術的永恆追求。。。

馮鍾睿生於中國河南省,
曾於臺灣政工幹部學校藝術系接受正規藝術培训,
並於1954年畢業。
他在美國加州生活期間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
馮氏在這個時期的作品以抽象畫為主,
不僅形式跨越地域及文化傳統,
展現出融和中西的創作理念。。。

中國傳統文人畫強調個人情感的表現,
而非準確地描繪眼前的事物。
馮鍾睿的創作可能出自此傳統而傾向抽象化,
他注重彰顯個人的內心體驗,
及他對天地萬物的體悟。。。

正如其他二十世紀中期冒起的中國藝術家,
馮氏專注表達個人的觀點和內心世界,
並對視覺形式進行多種實驗性嘗試。
這一輩畫家透過把傳統中國繪畫
元案巧妙地融入現代抽象手法,
進一步推動了抽象藝術的發展。。。






2024年5月3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60 - 與它特別有緣

常看畫展,也常讀畫册。
看過的畫作不少。

但經常在腦海浮現的,
來來去去都是某幾幅畫作,
有些是最近看過的;
有些是很久以前看過的。

欣賞這些畫作時,
都有過一些感動。
畫作幅幅不同,
觸動我的情感的是甚麼東西呢?

對於這些畫作,
心底一定對他們有些惦念,
它們才會有時不經意地在腦裏浮現。

有一次在一個香港藝術回顧展,
看到一幅在我青少年時期甚為喜愛的畫作。
它勾起我那時愛好美藝的甜蜜回憶。

現在重看,仍甚喜愛。
人與畫作也講緣份的。
緣份是不必細說為甚麼會喜歡的。
現在重看,覺得或者
畫作的技巧、意念、風格、創意、意境、氣氛或意涵等等
溶合在一起剛剛合眼緣就喜歡了。



當代香港藝術雙年展1981 繪畫(西畫素材)

入選作品  林旭輝 - 我的早餐


2024年5月1日星期三

書中有畫 - 《山寨中國式解構 》- [德] 韓炳哲 著



此書以"山寨"的概念,

去解構中國藝術 (主要是中國畫)的承傳和發展。




書背的這樣介紹這本書的內容: 


中國思想從一開始就是解構的。

因為它與存在和本質從根本上決裂開來。 

“道”(字面意思 : 道路)本身即是

存在和本質的對立面。

道是順應變化的,

而本質卻是抗拒變化的。

在無始也無終的過程中,

或者說在道路上, 

“去一創造”和“非一實體”中的

消極性使得存在變“空”。 

對於中國思想來說,

至關重要的不是有著絕對開始的創造,

而是既無始也無終、

既無生也無死的連續不斷的過程。

也正因為如此,

東亞思想中 

既沒有出現海德格爾那種對

死亡的強調,

也沒有出現阿倫特那種對

出生的強調。 

過程和變化也主宰著中國的藝術史。

那些不斷改變著大師作品集,

並使其不斷適應新環境的再造或續作,

本身就是大師級的作品。

在中國,

不斷的轉化即是

一種創造和創新的方法。

山寨運動將創新解構為

“從虛無中創造”(“無中生有”),

那麼山寨就是“去一創造”。

它把同一性與變化的差異,
即把同一性與主動的、

積極的差異化對立起來,

把存在與過程對立起來,

把本質與道路對立起來。

以這種方式,

山寨體現著真正的中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