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2日星期三

畫展現場 -【墨色五月】(2024)









展覽以“色+墨”為主題:


“【墨色五月】展中五位藝術家們圍繞著墨色+色彩,
探索水墨繪畫在色彩領域中拓展的空間。


中國古代很早就發展出與陰陽五行對應的
青、赤、黃、白、黑五色譜系。
傳統繪畫歷史中產生了
色彩繽紛的重彩人物畫和金碧輝煌的青綠山水畫,
唐代達到高峰。
宋代以後,以禪入畫,追求淡逸雅趣,
並且認為 “墨” 並不等於 “黑”,
而且即使只用單一的墨色,
也可以根據含有水的不同比例,
產生焦、濃、重、淡、清的水墨色度變化。
墨分五色能夠完美的表現情感與色彩豐富的物象,
將傳統色彩表現體系發展到另一極致。


近代和現代科學發展,
牛頓 (Isaac Newton, 1643-1727) 讓陽光通過三棱鏡後,
發現了光的色環。
接著德國的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以精神層面和藝術觀念提出六等分色環。
科學與文化巨人在光學物理和視知覺建立了
精確的模型來描述色彩本質和新的色譜。
十九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
歐洲藝術家對色彩的探索產生了
印象派、點彩派、野獸派等藝術運動。
在包豪斯任教的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 、
伊登(Johannes Itten,1888-1967) 、
亞伯斯(Josef Albers, 1888-1976)
分別對色彩的象徵性和音樂性、
色彩補色對比的十二色相環,
以及色彩互動方面作深入研究,
影響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後的抽象表現主義大色域畫派及
光效應 (OP Art) 藝術流派。


時代的發展,工業文明不斷地創造出新的物材色澤,
人們生活在與農耕文明不同的物象環境中。
科學與工業化的進步豐富了人類對色彩的進一步的感知,
推動藝術家們用新的色彩譜系和新的表現方式進行創作。


【墨色五月】的水墨藝術家們積極探索
在傳統墨色中融合當代色彩體驗,
同時他們認為藝術家對色彩的體驗和運用
也是一種主觀的經驗,
他們追求個性化的藝術風格,
在墨+色的方向中拓展水墨藝術新的表現力。


康雁屏 運用墨色與大塊面色彩結合,
以抽象化的方法營造山水意象,
創造出她個人藝術風格。
她的色彩層次分明,
層層疊加或部分染化。
她的色彩與墨色變化清晰而豐富,
畫面感明快簡潔,起落大度有力。


樹林是 吳珮華 的繪畫主題。
她運用淡怡的單色調,
以「留白」呈現樹的造形,
形成了她獨特的藝術風格。
她的畫面質感細膩與豐富,塑形精緻。
她在不同的作品畫面中採用的色彩調性,
微妙地表現出她情感深處的靜謐和無限詩意。


張綺娜 近期的“龍胆紫系列”作品,
大胆採用常規繪畫顏料色譜之外的醫學藥水材料,
這種藥水具有強烈張力的色彩,
恰當地表現城市與自然緊張的關係,
反映出畫家內心的呼喚:
恢復原來人與自然合諧之境地。


游梅珍 在水墨繪畫中運用不同的顏色,
分別象徵著豐富的情感,
以此創作出具有生命的感性山水。
她的繪畫色彩細膩溫馨,
個性化的新方式傳承水墨藝術精神。


麥俊鵬 以現代色彩探索文人意境,
他將傳統青綠山水,
轉換以金屬色、熒光及夜光顏色的當代演繹,
創造出如夢如幻的超現實奇境,
開拓水墨重彩的新色域。


參與 《墨色五月》的五位藝術們是香港水墨的新一代。
他們傳承香港現代水墨運動前輩藝術家們的
創新變革精神,
在墨+色的領域深入探索,
進行創新實驗。
他們的新作於 5 月 20 日在香港藝穗會開幕,
向公衆展出。
他們的努力讓香港現代水墨的革新持續演進。


王純杰
策展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