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0日星期二

書中有畫 - 《談藝錄》 - 李志清著 (2024)



在書背,作者這樣介紹此書出版的因緣:

“我的生命離不開藝術。
看山,有時用黃賓虹的眼睛;
有時又換上塞尚、莫內的視角。
看海,在看顏色、海浪的抽象變化。

二零一九年起為《明報月刊》每月寫一篇文章,
自然以藝術為題。
不覺也寫了四年多。
天地圖書有興趣輯錄成書,我何樂而不為。
因此有了這一本內容零零散散又歸於藝術的小書。
書名《談藝錄》,只不過是我對藝術點滴的淺見,
請大家多多指正。

一次與女兒談話,
她問我可不可以用一個普通人的眼睛看東西!
我驀然驚覺。
畢加索說:「我花了四年時間畫得像拉菲爾一樣,
但用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
或許我的眼睛
要開始學習返回一個普通人的視角,
欣賞自然的世界。”


2024年7月29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82 - 圍爐取暖



我和一位朋友聚舊,
當他得知我近年重拾畫筆後,
話題隨即轉向了中國藝術歷史。
他從東晉的顧愷之談起,提及了他的藝術成就,
最後他講到近代張大千的一些趣事。
他講述了中國畫的內容,範疇十分廣泛。

我好奇地問他,既然他並不是藝術創作人,
為什麼對中國畫的歷史及其發展這麼熟悉。
原來他在大學修讀的課程是中國歷史,
內容中也涉及到中國藝術發展,
所以在這方面也有一定的認識。
雖然他謙虛地稱自己只是略知皮毛,
但他的見解仍然很有價值。

這讓我想起,
不應該只在小圈子裡圍爐取暖,
而小圈子以外的世界有著多元的審美標準,
這對我來說很有啟發,
應該向他們多多請教。

2024年7月28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81 - 生活影响創作

 



夏日七月的天氣反常,
其中有幾日炎熱的晨曦或傍晚,
整個天空都是橘紅雲彩,
亮麗活潑,印象難忘。

2024年的7月,
對我而言是一個橘色夏季。
橘色感佔領了我整個腦袋。

最近要製作一張個人名片(name card),
因生活諸事忙亂,
所有工序靠直覺及工作本能完成,
沒用太多的心力。
就手用了最近創作的橘色水墨畫做圖案,
咭片印出來就發覺十分橘色。
近來大概是中了橘色魔咒了。

這大既是個人生活影响創作的一個切身經驗。

在將來的某些日子,
若無意中看見這張咭片,
一定會勾起2024年的這個橘色夏天,
與及那些與之有關的生活點滴回憶。


2024年7月26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80 - 各有所好, 各有追求



畫友談藝,
可以很興高採烈的。
但提到對方全心全意投入創作的
作風畫派,要作評論,就要謹慎。
因為每個人最後選擇的創作路向,
必然經過長期學藝,奮進練技,
篩選試驗,多方思考,
才能找出切合自己性格及愛好的
當前作品風格。

無論喜歡不喜歡對方的畫作,
若要評論,都要深思熟慮,
不可輕率作出批評,甚至否定。
要求有這種謹慎去對待對方的作品,
是對別人應要有的尊重。

畫友談藝,
更不要勸退對方的創作取向而
去轉隨自己所愛!

鹹魚青菜,各有所選。
硬要定論誰優誰劣的爭議,
多數會不歡而散的。

2024年7月25日星期四

畫寫自然 - 記著那些風景(22) - 橘感(2024年7月)



寫自然 - 記著那些風景(23) - 橘感
(2024年7月 水墨設色紙本 44 x 89cm )


七月即將過去。

今年的夏日傾情橘色,
抖擻了我的精神力和顏色感。
夏天過後,
一定很懷念這種橘色天氣。


2024年7月22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79 - 我與我的作品的距離



完成一件藝術作品,
無論我的創作動機是甚麼,
這件作品是自己創作的,
和我是零距離的。

一旦我要為這件作品述說一些內容,
讓觀者理解,
例如作品的構想和主題,
創作動機,思考理念或是其他甚麼的,
我就會覺得,我和這件作品就有了距離,
因為我述說的東西,和這件作品,
一定有一些不同,而這些不同,
就是那個距離。

這個距離有幾大,
取决我的述說有幾真誠幾完整;
用中文抑或英文;
也取决用甚麼角度和語氣;
用白話抑或文言。
觀者不知我和我的作品的這個距離,
但他們會根據我說的話,
去理解這件作品,產生某種印象。

而這某種印象,
也包括了我和我的作品的距離。
觀者知道這個距離嗎?

2024年7月19日星期五

畫寫自然 - 記著那些風景(21) - 橘色天氣(2024年7月)


畫寫自然 - 記著那些風景(21) - 橘色天氣
(2024年7月 水墨設色紙本 44 x 89cm )


香港2024年7月,
有幾天的晨曦及黃昏,
漫天橘色雲彩。

橘色誘人,
但橘色的天氣酷熱,
戶外活動要小心中暑。


創作日常78 - 窮而後工



近年西九文化區的運作因財困而
可能要減慢發展之際,
政府終決定同意西九出售該區的一些住宅發展項目,
及保留全部收益。
預計這安排可維持西九文化區未來10年的營運。
對藝術界及愛好藝術的大眾是大好消息,
大家可以繼續很方便就可以
在香港觀賞到國際級的藝術展覽。

從事藝術事業在在需財。
大如一個藝術文化區;
一個藝術團體,
乃至到一個從事藝術事業的
個體戶創作人,
財力不足都限制了創作的試驗和實踐。

申請資助,找尋贊助,聚眾夾錢,
是擴闊財力來源的方法。

觀賞過一些有主題的視藝聯展,
有資助贊助,和沒有的相比較,
展覽的出版,展場佈置等等,
製作上的精緻度可以相差很遠。

很多技術問題真的可以用錢解決的。

和一個資深藝術家談話憶舊,
回想香港1960-70年代的
這段經濟條件相對匱乏的年代,
一樣能有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出現。
對藝術創作人來說,
那可能是藝術創作物質條件中的
另一層面的原因 - “窮而後工”
在發揮作用吧。

2024年7月17日星期三

創作日常77 - 觀藝觀人



現在的藝術展覽,
主辦者或策展人都多會要求參展者,
為其創作展品,
提供創作人的姓名及
其他與創作生涯有關的生平資料;
創作展品的名稱;創作理念及解說等等。
(當然個展的創作人可自定任何表達形式。)

參與某一藝術聯展時,
一位參展者表示他不擅寫這些東西,
還詢問可不可以不寫。

策展人建議說最好要寫,
原因是一個觀賞者看展覽,
若他喜愛一件展品,
除了展品的內容,
他多數會想進一步知道,
參展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所以,最好在別人詢問之前,
先說出來;
也因此就不需要向個別觀賞者,
逐個解說。

策展人說的是,一般觀賞者是
如何看一件藝術展品的:
觀藝觀人,藝與人是一個整體。


2024年7月15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76 - 慈善畫展



最近參與了一個慈善畫展。

我平時都會跟據自己的經濟能力,
付出一點金錢做些善事。

今次用我的畫作去籌款做善事,
出發點是希望能通過自己的畫作,
若能創造多一些個人經濟能力,
就可以用以多做些善事。

積極參與。

2024年7月11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75 - 改變媒介創作



最近嘗試用不同的媒介創作,
發覺不同的媒介,
會非常影响創作思考,
這包括靈感的醞釀;
題材的選擇;
及意念的形成等等。

所以,當創作到了一個樽頸位
而無突破時,
换一换媒介,
可以引發新一浪的創作動力。

但轉換媒介是要重新掌握新媒介的特性,
才能建立出自己的表達手法及技巧, 
這需要時間。

 此外,
用新媒介創作出來的作品,
可以與原先慣用的媒介所創作出來的作品,
面貌可以很不同。

創作要由一種媒介轉換至另一種媒介,
而能保持作者的風格連貫,
也可能需要一些時間刻意調教。

改變媒介創作,
其實是脫離comfort zone,
要付出很大努力。
並可能沒有成果。


2024年7月6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74 - 迷你倉到工作室 (香港版本)

 



2022年曾租用一個迷你倉
 (12平方呎; 月租約HK700,好貴),
貯存因修讀藝術課程所添購的
大量書畫及創作物料及畫具等。
當時的月租維持了兩年。
到2024年中,
月租徐徐下調了約50%。
 (12平方呎; 月租約HK350,仍貴),

工作室的月租,
也有所調低,
更多人負擔得起租用。
一些商家近來也大舉將工商業大廈,
改建為不同的面積的工作室,
以應租用者不同需要。

工作室除了貯物,
也可用作其他用途如文職工作及創作等,
功能當然比迷你倉廣闊。
但由於其面積一般比迷你倉較大,
其整體租金仍比迷你倉高出了不少。
所以不是所有迷你倉的租戶,
都可以趁租金下調就可以轉用工作室的。

有些迷你倉商戶,
又會增加共享工作間,
讓迷你倉用戶使用,
希望能回應某種類型的客戶的要求。

其實,
有工作室就做有工作室的創作;
沒有工作室就做沒有工作室的創作。
因地制宜,為創作創造適合條件。

試想在曠野中對景寫生,
天地就是工作室了。

2024年7月4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73 - "幾分畫,幾分裱"


關於裱畫,

聽過兩種說法,

一是七分畫,三分裱

另一是三分畫,七分裱 

無論認為畫或裱那個因素較重要,

兩種說法都是在指出,

畫是要裱的。


中國畫多寫畫在宣紙和絹布上,

若不裱在適合的托底的物料上或不嵌在畫框內,

很難將畫作有效展示給人觀賞的。


近年很多創作人都將作品以裝置藝術的形式創作及展示,

畫作直接裱嵌在裝置的物料上,

畫作和裝置溶為一體,

對於這類型的創作,

畫和裱就分不開幾分畫幾分裱了。



2024年7月1日星期一

畫寫自然 - 記著那些風景(20) - 龍年聚龍(2024年7月)


畫寫自然 - 記著那些風景(20) - 龍年聚龍
(2024年7月 水墨設色紙本 46 x 70cm )


香港出現龍捲風或水龍捲的數目不多,
平均每年出現不多過一次。
但2024年上半年已出現兩次水龍捲,
比每年的平均數
多一倍。

今年多龍捲風,
與今年是龍年有關嗎?

2024年6月28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72 - 過早曝光




一個畫友將他最近在社交媒體上
發表的個人創作圖像全部剷除,
目的是避免他的圖像過早被人抄襲,
並比他更早公開發表。

他說要到他在畫展發表他的新作時,
觀賞者才能看到。
就算有人想抄襲,
都要等到他發表了作品之後。

這位作者的創作產量不大。
對觀賞者來說,
要等到他在畫展正式發表作品時,
才能看到他的新作,
真有望穿秋水之感。

但對他自己來說,
不讓作品過早曝光的安排,
卻能減低他因作品正式發表前
被抄襲的不安和擔憂。

2024年6月25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71 - 畫會DIY




修續完的一個長達數年的藝術創作課程,
導師鼓勵學員課程完成後保持熱情,繼續創作。

其實很多學員是專業畫家,
他們自會繼續創作。

有些學員是資深創作人,

也早已加入了不少畫會,

他們積極參與其所屬畫會的活動,

也會恆常創作。


有些學員跟著會修讀其他藝術課程,

以維持其創作的動力和熱誠


有些學員會尋覓加入其他人成立的畫會的門路。

但加入這些畫會不易,

你揀人,人揀你

自己組織畫會的念頭自然產生。


畫會的形式很多,

其宗旨也可不同。

合得來的學員傾吓傾吓

就自然能傾得出一個組織架構,

切合參與者的共同期望。


組織形成,舉辦些創藝交流活動及舉辦一些畫展,

又是保持創作熱誠的一個頗有效的方法。


人同此心,這或者是不少新畫會形成的原因。

2024年6月23日星期日

畫寫自然 - 記著那些風景(19) - 沉浸在100%的濕度中(2024年6月)


畫寫自然 - 記著那些風景(18) -  沉浸在100%的濕度中
(2024年6月 水墨設色紙本 45 x 68cm )



2024年的6月有幾天的天氣很異常,

人人沉浸在水氣裏。

濕度達至100度飽和點,

夕光一如淚光。



2024年6月22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70 - 畫展的最後開放時段




因為種種原因,
有時衹能安排在一個藝術展覽最後一日才去觀賞。
展覽的宣傳資料明明清楚註明最後一日的開放時間,
但在開放時間到達會場時,
都經常遇到展覽已開始拆卸的狀況。
我有一個這樣的個人經驗,
有一個展覽完結時間為下午七時,
我下午約三時三十分到場,
展場早已折卸七七八八。

展覽主辦者在畫展完結前提早拆展,
原因應是希望準時交場,
以免趕不及交場被場館罰款,
或阻礙下一個租場者進場;
若是聯展,
牽涉很多參展者,
總有些參展者因種種原因需稍早離場。

話說回來,
上述提早拆展的安排也祇屬個別例子。
有時若在某展覽最後一天展期才有空,
仍要趕去觀展的。

可以用愉快及體諒的心情去對應現場的狀況。

2024年6月19日星期三

創作日常69 - 實體畫冊情意結



最近觀賞了幾個畫展。
主辦者過往都會印製實體畫冊免費派發給觀眾。
但今年的這幾個畫展都同時轉為派發電子畫冊。

以電子畫冊取代實體畫冊,
有以下的好處:
① 節省經費;
② 增加傳播效力;
③ 環保減廢
等等。

若有喜歡畫展,
我還是較喜歡閱讀實體畫冊的。

捧書細閱,
有需要時揭前揭後畫冊內的不同篇頁,
如重遊展覽場地,
在不同的作品前與創作人談藝,很是享受。

所以,每觀看畫展,
我都會詢問展覽當值人,
有沒有實體畫冊派發。
有些畫展除了電子畫冊外,
也會印製小量實體畫冊,
派給特選觀眾。 
如果我不是特選觀眾而因此未能取得實體畫冊,
常會感到有點失落的。